当前位置: 首页 > 经验交流 > 人才培养 > 正文

湖北理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来源: | 发布日期:2018-05-04 审核人: 编辑:管理员】

湖北理工学院办学四十余年来,始终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致力于应用型教育教学的实践和理论探索,致力于“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2014年成为湖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以及2015年入选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以来,学校牢牢把握住转型发展大势,不断寻找学校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共振点”,探索和实践协同育人的特色发展之路,持续深化发展应用型教育,持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探索实践“校+”协同合作机制

学校积极横向拓展办学空间,努力争取社会教育资源。在校地、校企合作方面,通过与国家级科技园区、地方政府、知名企业合作,共建非独立设置的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运行机制,开展全方位、多层次、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工作。

1、间接式“校+”协同

这是一种松散型合作形式,政府实际是间接的参与合作,主要在于引导。

学校通过实施教育部1个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3个“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省教育厅2个“荆楚卓越人才计划”项目、6个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和6个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校根据行业标准和通用标准进行工程人才的培养,在此过程中行业和企业深入参与培养教育,强化学生的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

学校以“绿色、矿冶、智能、虚拟”为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纽结点,积极承接地方政府和企业重大项目项目。以省级“矿区重金属污染防治与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制订《黄石青山湖水污染控制工程底泥研究与评估报告》成功为黄石市水利局申请到亚洲银行贷款,累计为企业争取国家资金2亿多元、创造经济效益5亿多元;建成湖北省环境保护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培训专业人员5000余人次。依托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三次承办“中国(黄石)矿冶文化论坛”,成功推动“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公共文化研究中心”,设计了《黄石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等12项公共文化制度文件,承担大冶市创建湖北省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度设计研究、西藏山南地区创建国家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度设计研究等课题,引领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

2、融合式“校+”协同

这是一种紧密型合作形式。这种形式是深度融合的合作,校政双方全面参与合作,合作主体间进行充分的互动,资源相互之间流动共享。

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之间构建了合作伙伴关系,多方之间资源相互流动,紧密融合在一起开展合作实践。学校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共同创办“宜兴工程学院”,与黄梅县政府共同创办“滨江学院”,与武汉光谷北斗控股集团共同创办“光谷北斗国际学院”,合作主体除了政府与高校外,还包含行业协会、企业和科技机构,构成了一个区域创新网络,资源、信息、技术、知识等在创新网络内流动。地方政府免费提供266亩土地、8.85万余平方米校舍,以及年均800万日常教学运行经费。学校还与黄石本土医院合作共建了2个临床学院,与浙江温州育才控股集团共建“浙江永嘉研究院”,与广州英京教育集团合作共建“附属广州花都新纪元实验学校”。

二、探索实践“业+”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各高校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虽不尽相同,但这些模式大体可以分成理论与实践分段组合类和校企合作深化实践类两种类型。湖北理工学院从“业+”人才培养模式着手,探索建立服务产业、定位专业、完成学业、实现就业和促进创业“五业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具有学科特点、学院特色的“一院一式”人才培养格局。

1、构建对接区域产业的专业群

综合考虑湖北省、黄石市的产业体系发展现状和“十三五”规划,结合学校专业特点,构建主要对接黄石支柱产业(有色金属、黑色金属、机械制造、建材、食品饮料、化工医药、纺织服装、能源等支柱产业集群)的八大专业群:环保产业专业群、装备制造产业专业群、电子信息产业专业群、文化与艺术产业专业群、大材料产业专业群、健康产业专业群、建筑产业专业群、物流产业专业群,涵盖学校55个本科专业。目前,环保产业专业群、装备制造产业专业群抓住区域两大产业振兴发展之机,实现学科专业群与地方产业链“无缝对接”,主动适应“两业三域”(环境保护和装备制造两大产业,鄂东南地域、环保产业领域、装备制造领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传统优势专业进行重点转型建设,对促进区域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参与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等不同层次的专业综合改革,以及教学院主动对接产业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专业占比超过90%。

专业群

对接产业链

组群专业

环保产业专业群

湖北:节能环保

黄石:节能环保、新能源

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环保设备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装备制造产业专业群

湖北: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模具制造

黄石: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装备制造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

轨道交通与信号控制、车辆工程

文化与艺术产业专业群

湖北:信息服务业、教育、

文化

黄石:纺织服装、教育、文化

服装设计与工程、网络与新媒体、英语、动画、音乐学、汉语言文学、舞蹈表演、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小学教育、学前教育

电子信息产业专业群

湖北:电子信息、北斗产业

黄石:电子信息

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

大材料产业专业群

湖北:建材、冶金、新材料

黄石:新材料、新型建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精细化工

应用化学、无机与非金属材料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冶金工程、应用物理学

健康产业专业群

湖北: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

黄石:生命健康、生物医药、食品饮料

临床医学、药学、生物工程、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市场营销

建筑产业专业群

湖北:绿色建造

黄石(鄂东):装配建筑、仿古建筑、工程咨询、工程检测、工程设计

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环境设计、安全工程、无机与非金属材料工程

物流产业专业群

湖北:现代物流业、商贸及其他服务业

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商务英语、交通运输、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


2、构建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实践基础上,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应用性、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秉持依托产业办好专业,办好专业提升学业水平,以优质学业为基础提高就业质量,在就业基础上提升创业成功率,校企共同制订基于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培养方案相适应的递层多模块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

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与2009、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比较,一是以提高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等“三种能力”为出发点设计方案;二是实施分类培养;三是强化了课外综合技能学分(10个学分);四是实行小学期制;五是课程外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占比高于30%,体现了“实基础、强应用、重创新”的新特点。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针对普通高考学生、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升本等不同类型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实行分类教学;环境工程等专业从第四学期开始,每学期安排小学期进行实践教学,总周数达17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外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占比达到46.4%。

实践教学体系强调了“三种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了由基础实践层、专业实践层、工程训练层和应用创新层等构成的多模块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这四个层次与传统的实验(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相对应,改革和丰富了内涵,突出了“三种能力”的培养。

3、构建面向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全面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各具特色的“一院一式”格局。如环境类专业“2.5+1.0+0.5”“分段式”、机电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土木工程类专业“4+4”模块、计算机类专业“三元互动”、材料类专业“订单式”、教育类专业“文工互补”、艺术类专业“艺工结合”等模式,在实践中取得实效。

如,计算机类专业“三元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双元制”本土化探索,也是理论-实践分段组合类模式,还是校企合作深化实践类模式。在培养方案设计时,将本科生专业学习分段为“6(学校理论学习)+1(专业培训机构项目实训)+1(IT企业顶岗实习+就业)”,实现学校学习与就业的“零过渡”。这种模式实现了三方共同参与专业建设,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共建教学团队,实行“实习实训双指导、毕业设计双导师、教学质量双评价”,具有“资源共建、全程参与、机制保障、互利多赢”特点。

又如,“1544”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理论-实践分段组合类模式。即以机械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1条主线,构建5个模块(人文社科、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特色和实践能力模块)的知识体系,注重学生4种能力培养(即自我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性能力),加强学生4种素质(道德、文化、业务、身体与心理素质)教育。

4、构建具有独创性的“IPAD”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IPAD”是指创新创业教育Idea(想法)、Project(项目)、Action(行动)、Development(发展/孵化)”四个层次,进行普及化、个性化、规范化、市场化的“基础、实训、实践、孵化”四阶段培育,培养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I—Idea,想法、创意,是教育阶段。主要是构建教学体系,通过课程的教育和文化的熏陶,引领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想法、有创意。形式是普及化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支撑平台是课程中心等。成果载体是作业。(2)P—Project,项目、计划,是实训阶段。主要是构建实训体系,为有创业意识、创新思路的同学提供多元化的实训,将想法变成计划,变成可实施的项目。形式是融入式的创新创业课程、SYB培训等。支撑平台是创业学院。成果载体是作品。(3)A—Action,行动、实践,是实践阶段。主要是构建实践体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实践场所和活动。形式是大学生亲自体验。支撑平台是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成果载体是产品。(4)D—Development,发展、成长,是孵化阶段。主要是构建孵化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实践基地成熟的项目申办公司,创办企业,入驻孵化器。形式是企业孵化。支撑平台是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项目载体是商品。

学校建有创业学院,位于全国唯一一所以邵逸夫命名的创业大楼,是省级高校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基地面积4000平方米。创业学院培育和孵化190多家大学生创业公司,已孵化企业及在孵企业拥有的专利及科技转化成果有10余项。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活动1金2银4铜成绩。

三、探索实践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1、基于“两个责任、两个清单”驱动教学改革

各教学院部制定“两个责任、两个清单”,即院长(主任)是教学工作第一责任人、教学副院长(副主任)是教学工作直接责任人,学院工作项目清单和教学改革项目清单。每个教学院部都必须明确1-2个必须完成的教学改革项目。如,电气类专业实施“五个一”工程,本科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个学术团队、开展一个研究项目、经历一段企业经历、通过一个资格认证、制作一个电子实物;体育部探索无班级、无专业、无学年、自主选课的“三无一自主”体育课教学新模式;材料与冶金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机械设备”课程采取“课堂-实验室-企业生产现场”的教学模式,等等。

2、基于“校+”协同育人深化教学改革

学校面向应用实施“校+”协同育人,先后创建5个非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政产学研用”的合作平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纽带,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契合了产业需求。如,宜兴工程学院建在园区,实现校园进产业园区、经费进园区预算、发展进园区规划、科研机构进产业研究平台、成果推广和学生就业进园区企业的“五进”举措,理论教学采取“学校教师主讲、企业专家辅讲、专家学者专题讲”的方式,通过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理论教学的质量。又如,光谷北斗国际学院建在学校内,经过与莫斯科国立测绘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清迈大学,墨西哥圣路易斯波西多自治大学等国外名校友好协商,合作开展本科生互换项目,逐步开办2+2、3+1、3+1+1合作办学项目,以及对外汉语研修班等合作办学项目。

3、基于“教学信息化+”创新教学改革

学校基本实行教学管理信息化。现有正方教务管理系统、实践(验)教学管理系统、即时评教系统、网络课程中心等教学管理平台和系统,自主开发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系统、无纸化考试系统、教材管理系统等,实现了教学楼的所有教室实时监控。网络课程中心建有课程网站165个,自建视频资源课程49门,其中9门课程实行了网络教学与考试;注册教师1100余人,注册学生近2.5万人,总访问量突破400万人次。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采用“互联网+”,按照“一大两高三有”(大规模、高标准、高质量、有成效、有影响、有特色)要求,实施MOOCs教学改革,采取网上在线学习(36学时)+见面互动课与实践课(12学时),通过管控信息采集、编班、注册、直播互动、见面课、学生座谈、课程论文批阅、问卷调查、成绩管理、资料整理、课程总结等十多个环节保障实施,形成“网络教学、网络作业、网络考试、网络选课”的“四网互通”教学模式。湖北省教育厅网站以“湖北理工学院‘四网互通’推进思政课信息化建设”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又如,学校机械电子系统虚拟仿真省级重点实验教学中心为20余个专业提供128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艺术学院依托学校现有虚拟仿真实验室开发的汉韵“衣”旧—汉代服饰三维虚拟演示系统,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向实验者直观展示汉代各种不同社会场景下各种典型人物的服饰特点,增加学生学习汉代服饰文化时的真实感,获得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

四、探索实践教学院为主体的质量保障机制

学校构建“以学校为主导,教学院部为主体”具有适应性与扩展性的全人员参与、全过程保证、全方位监控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运行有序、监控有效、自我管理、自我诊断、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保证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

1、建立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

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制定了专业建设质量标准、课程建设质量标准、传统理论教学质量标准、MOOCs与在线学习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翻转课堂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实验教学质量标准、实习(实训)质量标准等。

本科教学质量评教评学指标:根据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制定了学生评教,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实习、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评学等评教评学指标。

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标:根据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和本科教学质量评教评学指标,制定了理论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指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估指标、本科专业建设评估指标、教学院部教学工作综合分类评估指标等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标。

2、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构建了“以学校为主导、教学院部为主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教学过程监控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和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及建设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教育质量管理系统。

在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组织体系中,实行了“两级督导、交互督导、闭环督导”。每位督导员的教学督导计划进课表,实行教学信息化+平台管理,教学督导过程由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共同完成;为使教学督导评价更客观、公正,将校院两级督导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交互督导;同时注重教学督导工作实效,做到教学督导工作有反馈,反馈有回声的闭环督导。

3、加强质量信息运用

基于信息化教学质量管理平台,教学质量信息的数据采集、数据状态分析、数据使用实现了处理自动化。建立了“四位一体”(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两级教学督导评教和领导听课评教)课堂教学评价、学生信息员+专项检查、“六评一报告”(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本科专业建设评估、教学院部教学质量综合评估和社会机构的第三方评价以及教学院部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等三种教学质量反馈修正机制,保证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闭环运行。

从学校近几年教育教学创新实践效果来看,改革成果受到充分肯定,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学生学科竞赛获国际金奖1项、国家级奖212项、省级奖517项;考研率平均超过15%;MyCOS公司跟踪调查显示,学生毕业一年后非失业率变化趋势、月收入变化趋势、专业相关度变化趋势和就业现状满意度变化趋势高于省内非211高校。教育部评估中心发布的《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2014)对学校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抓课程建设,抓实践教学,抓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等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认为,学校“办学定位清晰明确”、“办学特色鲜明”、“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明显”;湖北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检查组认为,学校“多措并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深化校际校企合作,建立了行业企业参与的治理结构,拓展了办学空间”;“转型发展理念先进、措施得力、成效显著,走在了全省转型高校前列,转型发展经验值得在全省推广”。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在线、中国环境报、教育部网站、楚天时报等国内主流媒体均对学校改革举措和成果予以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