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科技学院是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其根本使命是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以湖北科技学院转型发展试点学院--爱尔眼视光学院为例,共同探讨基于“公办民助”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希望能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探索建立合作运营模式。爱尔眼视光学院是湖北科技学院引进社会资本办学,与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尔集团)于2014年成立的一所校企共建共管的转型试点学院。4年来,校企双方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合作遵循,采取项目建设“学院设计、医院投资”、专业办学“学院主导、医院协同”、招生就业“学院主体、医院参与”的方式,共同探索建立了学院和医院“双院融合”的良性运营模式,体现了“公办民助”的特色与特点。
二、创新管理运行机制体制。爱尔眼视光学院实行“学校与集团双重领导、授权理事会管理的院长负责制”,已成功召开理事会5次,有效推动了高层决策管理机制的规范形成。以“常态化”建立校企领导经常性定期会晤制度、学院教师和医院员工交叉互动制度、学院和医院实践教学工作研讨会制度,探索由第三方社会中介机构对试点学院学科、专业、课程等进行评估的制度,来完善学院的内部治理结构,确保学院有序运行。已制定管理制度等17个,填补了转型管理制度空白,为学院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主动邀请湖北省眼镜行业协会,会同爱尔集团,共同修订了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重点突出社会和学生的双向发展需求,着力构建“通识教育+能力本位+内在需求”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据行业产业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推行人才培养目标分类改革,实行以“大类+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人才的成长规律,推行“2+2”分段式培养;依据爱尔集团规模扩张对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积极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全过程、全方位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四、改革课程内容与评价方法。构建以“课程标准+行业标准”为导向、理论学习与实践实训并重的课程体系:重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眼视光学教学板块,使学生从入学起就能接触到专业知识;建立“核心+选修”的课程体系,适当减少必修课程门类,增加选修类课程;改革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法,把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测试学生最终成绩水平的基准;对6门专业主干课程,实施课程奖学金制度,强化专业知识认同,给予学习成绩充分肯定。经费由爱尔集团提供。
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我们以成功举办湖北省眼镜行业验光与配镜职业技能竞赛为契机,大胆引进了湖北省眼镜行业协会技能操作竞赛标准,投资500多万元,重点建设了6个功能实验室,依据标准开展技能训练。建设了一批如“视光中心”等“校中厂”,探索“校内模拟情境+校外医院实境”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实现模拟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并依据岗位从业人员的4种实践能力要求,开展以“导师+团队”的专项训练。即:预从事视光教育培训者,需了解至少2类最新视光产品,模拟组织培训1次;预从事验光配镜者,需参加省级以上技能竞赛;预从事特检者,需熟练操作至少5种特检设备,并参与流行病学调查;预创新创业者,需参加校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大赛。
六、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通过双院融合,促进学院和医院的人力资源共享。目前,学校有8名眼科或视光学专业教师在爱尔集团兼职临床工作,从事专业教学和医疗服务,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培训活动;先后聘任了爱尔集团总裁、副总裁和2名博士为学校客座教授,集团多名其他高学历或高职称职员担任了眼视光学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工作,指导学生理论、实践学习和实习工作,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现在,我们正在进行改革教师评价考核制度,探索建立任期考评、同行间业绩考评等符合教师特点的评价与激励办法。
七、贯通本-硕联合办学模式。紧紧抓住爱尔集团与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深化在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开展专业硕士联合培养。每年向该学院定向推荐20%左右的优秀本科生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形成本-硕联体培养机制。目前,爱尔眼视光学院举办的眼耳鼻咽喉专业双学位“特色班”每年可“差异化”优先录取3-5人。
八、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依托爱尔集团在视光行业的广泛影响,充分发挥爱尔眼视光学院校企共建两个载体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推进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美国南加州学院或香港理工大学开展“4+1”或“4+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为学院的可持续性发展“闯”出一条新路,合作意向已初步达成。同时,以爱尔眼视光学院为名成功承办的2017橘洲国际视光论坛,极大提升了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行业内影响力。
九、延伸社会服务价值。深入产业发展,参加企业“合伙人”计划,为专业发展拓宽潜在空间。一是联合开展视光产品研发。积极构建“眼科+互联网”或“互联网+眼镜行业”网络信息平台,集产品广告、产品直销和产品研发于一体,共同研发低视力注视器等6种视光产品,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联合开展技能培训。建设华中区域眼视光培训中心,为在校学生、集团员工和社会高职人员提供验光配镜等就业或创业培训。拓展临床实践类社会服务项目,使之升格为中南六省眼视光及眼镜行业职业培训鉴定中心和“全国眼视光学专业师资培训基地”,起到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三是联合开展科技志愿服务。通过下基层、进农村,携手开展“光明使者行动”,体现责任担当和社会价值,共同维护专业的良好社会声誉。
湖北科技学院爱尔眼视光学院探索的这种“公办民助”性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于2016年6月接受了省教育厅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检查组的实地考察,对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建议作为典型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2016年11月,《三驾马车打造湖科特色》在中国教育报上报道,指出“湖科爱尔眼视光学院这种企办校助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湖科在转型发展中进行的大胆尝试”。同时,《基于校企合作的眼视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成果,也先后荣获湖北科技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按照这种经验模式,学校与武汉民生耳鼻喉专科医院合作建设了学校非直属附属耳鼻喉医院,与上海美维口腔合作,启动了学校附属口腔医院建设,为有序推动学校专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