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黄冈师范学院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5年正式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2016年学校颁布的章程进一步明确了“着力推进转型发展,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三年来学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围绕“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个主题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
1对接社会需求,改善三个结构
1.1对接区域产业链,改善专业结构
学校主动适应“大别山老区振兴”国家战略和武汉城市圈、黄冈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地方农副产品加工、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等支柱产业,调整专业结构,形成农林食品类、医药化工类等应用型专业集群,为区域各行业培养了大量合格应用型人才。目前,全校共有61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学专业19个,占全部本科专业的31%,工科和商科得到加强,较好的满足了区域经济产业链发展的需要,实现了专业结构的优化。学校遵循做强师范,做大商科,做精工科,统筹兼顾发展其他专业的布局,形成“三强三精齐发展”的应用型特色鲜明的专业格局。一批优势特色专业脱颖而出,制药工程、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获批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生物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获批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获教育部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汉语言文学、生物科学、教育技术学三个本科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特色专业建设点。
1.2凸显能力培养,调整课程结构
学校的《2015年转型发展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和《2016年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两个文件要求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合理确定不同学科、不同类别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比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其中转型发展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着重强化实践教学,人文社科类和理工科试点专业各类实践教学的学分分别不低于总学分的30%和35%,校内外实践时间累计1学年。
设立“创新创业实践”15学分,占总学分的10%。在2016年转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将“课程综合实践月”、“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周”、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全部纳入教学计划中,按照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等级进行学分认定。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分。
新的课程结构较好地调整了理论课与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的比例,突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1.3健全决策机制,完善治理结构
引入社会力量,完善决策机制,是对接社会需求,实行产教融合,促进学校转型发展,培养专业对路、能力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学校打破传统的封闭决策机制,建立由外部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决策咨询机构,进一步完善大学治理结构。
在学院层面,建立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知识及能力结构和专业培养方案提出建议和指导,协助学校建设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促进学院教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至2016年底转型发展试点专业普遍建立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如机电工程学院邀请企业、行业专家50余人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就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习就业、校企协同创新等进行探讨协商。
在学校层面,建立由政府部门代表、行业知名企业家、行业专家、社会知名人士、学校管理团队、教职工及校友等代表组成的大学理事会制度,理事会成员中来自地方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和其他合作方的比例不低于30%,旨在促进学校与社会建立联系与合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2017年学校工作计划已列入筹建理事会这一项,筹建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2调整资源配置,为人才培养提供三种保障
2.1推行教师实践锻炼,为人才培养提供人力保障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教师。“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首先要求教师通过下企业参与实践过程、参加横向课题研究等途径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实现能力转型。近三年,学校选派了20多名博士教师组成“博士服务团”,深入地方企业工作一年及以上。选派了100多名中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深入了解企事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思路和方法。
学校鼓励和资助专业教师取得国家相关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水平,如汽车电子工程师、通信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等。目前,共有226名教师获得了各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成为手握“双证”的“双师双能型”教师。
2.2加强基地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条件保障
学校围绕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度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三年来,投入65万元重点资助了31个紧密型教师教育实习基地。目前学校61个专业大部分在校内建立了独具专业特色的校内实验教学、实训基地。学校与富士康科技集团、武汉烽火科技、湖北精诚钢结构有限公司等签署“订单式”合作培养协议,在省内外建立各类创新创业实习见习基地平台300余个。
2015年旅游文化与地理科学学院、黄冈市市校合作办联合申报的“大别山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示范基地”获批为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并获省财政补助100万元。商学院与湖北照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大学生电子商务实训及创业基地”获批为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并获省财政补助30万元。
2.3制定系列政策,为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2014年底学校精心设计了“一主五辅”转型发展改革方案,出台了《黄冈师范学院向应用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等配套文件;2015年出台了《黄冈师范学院社会服务项目管理办法》;2016年学校出台了中层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工作方案,将转型发展的相关工作纳入了考核范围;2017年修订了职称评定标准,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称评审改革工作的补充意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的要求。以上文件的出台,为学校扎实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3落实人才目标,实施三类培养
3.1开展校企(地)合作,实施协同培养
校地合作共建学院。2016年5月,音乐学院与湖北省黄梅戏剧院联合成立了“黄冈师范学院黄梅戏学院”,为黄梅戏振兴与发展培养后备人才。
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同研制专业教学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专业课程资源,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2016年,网络工程、酒店管理、汽车服务工程被学校确定为首批立项建设校企共建专业。
校企共建共享实验室、工程实践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与湖北宏源药业有限公司、北京侨福芳草地集团等9家企业合作共建校企研发中心、校企重点实验室。2016年新建了湖北海力士电气有限公司等23个高水平的专业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办班。2016年6月,电子信息学院与深圳信盈达有限公司共同开办第二届“校企合作班”,旨在为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
聘任企业精英人才担任“企业班主任”,将他们在各自领域所积累的管理经验、技术优势、人生奋斗的成功经验等转化为学校人才培养的资源。
聘请企事业“双师双能”素质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并授课。如生命科学学院聘请10名企业老总、技术人员作为转型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企业课程教师。
3.2锻炼学生能力,实施项目培养
学校设立各类实践项目,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顶岗实习项目。如美术学院学生在第四学期进入实习实践基地、动画创新工作室进行工学交替,边工作边学习,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制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带着许多技术问题重新回到课堂,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学习。
学科竞赛项目。相关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若干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竞赛项目,成绩显著。2015年10月,学校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获得银奖。2016年学校完成大学生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项目立项43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项目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2个、二等奖20个、三等奖46个,厅级一等奖18个、厅级二等奖27个、厅级三等奖70个,在同类院校中成绩均名列前茅。
创新创业项目。学校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立项校级大学生创新活动(实验或实践)项目156项,拨付100多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促进项目落地转化。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孔子舆黄冈地方文化市场开发研究》等10项获教育部批准立项,《陈皮黄酮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机理研究》等20项获教育厅批准立项。
大学生科研助手项目。通过选拔大学生担任教师的科研助理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素质。2017年学校共选拔大学生科研助理118人。
3.3对接职业需求,实施分流培养
学校积极探索建立以“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为导向的人才分流培养模式,既考虑到学生考研的需要,按照“学术研究型”的要求培养人才,又考虑到学生服务社会、创业就业的需要,按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培养人才。这三种类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不同,三种类型学生的培养方式也不尽相同。
文学院近年摸索出来一条“2+2+5”的人才分流培养模式,将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三个本科专业的学生按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和选调生、考出国汉教、考教师编、自主创业分为5个发展与就业方向,第5学期(第6学期可以调整)重新编班组织教学,大三侧重方向课程教学,大四侧重实践实训和创新学分的实施,其根本目的是全面具体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和就业需要。该人才培养模式受到《湖北日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得到社会和许多高校的好评。先后接待省内外同类地方院校来访交流14批次,教育实践的经验曾被省高校联盟的“高端论坛”列为大会交流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