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验交流 > 人才培养 > 正文

基于审核评估的地方院校本科教学质量体系保障

【来源: | 发布日期:2018-05-04 审核人: 编辑:管理员】

高等学校构建自己的内部质量体系及保障有效运行,是实现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对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体系的建设在主体性、目标性、多样性、发展性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体系的保障性、有效度。

湖北理工学院作为一所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近年来,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与办学条件,为解决人才培养定位模糊、教育教学模式陈旧、人才培养 “趋同”、教育教学资源短缺、人才培养质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等等问题,按照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以下简称:审核评估)的要求,不断探索构建理念先进、结构完整、机制创新的能够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质量体系,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以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审核评估对教学质量体系保障的要求

审核评估作为一种新的院校评估方式,虽然不像本科教学合格评估那样对质量保障体系设定明确的指标,但是也规定了审核范围,包括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监控、质量信息及利用、质量改进等内涵要求。

审核评估认为,要保证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完整的由政府或者社会组织组成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必须的。学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基础,外部保障和评估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学校的内部质量体系和保障机制,有了这种自觉化的内部体系与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不再是单一的外部(政府、社会)要求和号召,而变成了学校自主的意识和行为[1],因此,审核评估把学校内部的质量体系的建设及有效运行作为审核评估工作“三个强化”(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之一。

审核评估关注质量保障体系“三个怎么样”(质量体系建得怎么样,运行得怎么样和最终效果怎么样),就是说,除了关注质量体系本身的建设情况外,还强调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更关注体系的”保障”作用与“保障”效果。这就要求学校除了要加强对培养目标、质量标准、信息收集、自我评估、信息反馈、质量调控等内涵建设外,还要建立有效的制度与创新的机制,保证教学管理与督导、监控措施与方法、持续的改进等得到执行与落实。

审核评估不直接评估本科教学质量,而是通过评估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来对教育质量进行间接评估,审核评估认为:如果学校建立了完善有效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学校的教学质量就能得到保证,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是质量保障常态化、制度化、自觉化的标志;反之,如果学校缺乏完善有效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即使有合格的教师队伍和充足的教学资源,教育质量也不一定能够得到保证。

审核评估强调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国家不设统一的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标准由学校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自己制定,再通过有效的质量体系来保障实现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种评估方式,在推进学校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及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强调了对学校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质量体系、质量保障机制、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等方面的主体责任。

近年来,湖北理工学院为了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人力市场对人才需要的要求,转型发展,积极开展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然而,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尚属于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还没有形成具有类型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定位、质量标准、教育模式、培养机制、质量体系等等还处于探索阶段[2]。湖北理工学院是一所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通过合并、重组升格而成,在短期内通过扩大招生实现了规模扩张,但也存在办学历史短、教学资源基础薄、师资数量质量缺、教育教学经费紧等问题,这对探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又增加了难度和挑战。

面对毫无优势的办学资源与条件,为了实现学校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加快学校转型发展,我们在构建学校内部质量体系时候,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有效的运行机制,重构教学质量体系,做好顶层设计。

三、教学质量体系的顶层设计原则

要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教学质量体系。首先,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其次,要对教学模式进行系统化、结构化、制度化的创新设计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最后,要保障教学质量体系运转协调、保障有效。教学质量体系的建设涉及到理念创新、系统目标、教师能力、资源建设、教学改革、课程结构、评估评价、信息平台、反馈控制、机制运行等内涵。这些年来,我们在建设教学质量体系时,对以下问题进行了顶层思考。

(一)教学质量体系的目标

传统的教学质量体系目标是一个管理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的资源提供、教学过程的严格管理、鼓励教学方法的改进、考核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等方面用管理的方法来达到和保障教学质量,教师总体上处于被要求、被管理和被评价的地位,学生则以应对考试、被动接受知识为主。整个教学质量的高低则以学生掌握知识的考试分数、成绩为目标。

这样的体系目标,除了不能够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能力外,还不适应建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要求,忽略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目的。

为了实现学校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提升学生能力确定为我们教学质量体系目标。

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上,对教师的公正、符合实际的评价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持续动力与压力。在对教师评价上,既要看重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又要看重教师的教学、专业的创新能力,更要看重教师自我评估、同事评估、学生评教、业绩考核评估,将考核评估结果与教师绩效联系,激励教师努力工作,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对新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普遍存在师资数量短缺、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升教师水平以提高教学能力比传统的学校更为迫切。

在提升学生能力目标上,因为学校是以工科为主的学校,主要培养在工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我们把应用型人才的能力总结为“三种能力”(知识学习能力、工程应用能力、集成创新能力)。“三种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得学生具有持续发展、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融入到了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体系目标统一起来了。提升学生能力作为教学质量体系的目标将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促进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主”转变到“以学为主”、从“知识的传授”转变到“能力的提高”、从“传统教学”转变到“现代教学”。

(二)教学质量保障的主体

正如审核评估强调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一样,我们强调二级教学院(部)是学校教学质量及保障的主体。各教学院(部)作为基本教学单位[3],要落实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基本教学环节,要完成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具体的教学任务;各教学院(部)根据自己学院不同的专业,满足差别化的教学要求、教学管理、教学服务,形成自己的专业特点及教学特色。各教学院(部)还要适应教学变化,开展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建设教学平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等等。所以这些,都要求教学院(部)起到教学质量保障的主体作用。

对教务处或者教学质量办公室等学校的教学职能部门而言,其任务则是针对学校现有的涉及工、理、经、管、医、文等8个学科门类的55个本科专业,确定具有一般意义的质量标准、质量要求、质量监督及教学质量的评估评价,对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提出指导性的要求,建设共用的教学平台,开展教师教学发展研究,共享全校教学资源,对学校整个本科教学质量起保障作用、引导作用、主导作用。

在质量体系的构建中,我们更加强调二级教学院(部)的质量保障的主体作用,这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形成、改进和提高和保障。

(三)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在对质量体系设计时注重了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过程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形成过程,很难想象没有创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能够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所以,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中要坚持创新探索。要创新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强化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拓展第二课堂,提升素质能力。

二是评教评学引导,评教评学系统要与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能力提升相联系。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与评估要公正性、激励性,教师的学术成果与表现和质量的持续评估以及同行、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能力和水平的评估以及这些成果和能力的认可,都是教师提高教学积极性的内在动力,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改变考试、考核的内容、方法,创新评价体系,从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转变到评价学生的“能力提升”,使得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是教学资源共享及高效应用,这对新建地方高校尤为重要。只有提高教学资源利用效率,对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合理地进行领导、计划、组织、控制,高效地应用教学资源,才能够克服和缓解地方高校教学资源基础薄、数量质量缺、教育教学经费紧等问题,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保障。在教学资源共享方面,要更加充分地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等新技术,建设高水平的“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虚拟学院”,共享国内外、校内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教学质量的提高非一蹴而就,必须要建立的长效机制与体制,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升。首先,形成教学质量保障“谁来控、监控谁、控什么、怎样控”的闭环系统,明确、清晰学校教务处、质量办公室等教学管理部门与二级教学院(部)在教学质量体系中的责任、目标、任务及相互关系,使二级教学院(部)要成为闭环系统中的主体。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为教师教学的发展和能力提高提供技术与学术上的支持,教师发展中心除了要提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学能力提升平台、教师卓越提升项目外,还要为教师发展提供教学改进资金、讲师教学奖金、教学课程学时补助等等的支持与帮助。第三,建立起教师能力持续提升机制,教师绩效管理模式,与教学质量相联系的教师评价系统等等。注重教师业绩考核评估科学、公正、公平,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完善的目标激励制度,使教师队伍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竞争力。

四、教学质量体系的结构与运行

按照上述的顶层设计和思考原则,我们构建了“双提”目标、“双主”结构、“双线”运行、“双环”改进的教学质量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质量体系结构图

图1所示的教学质量体系及运行有以下特点:

教学质量体系以“双提”为目标,即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区别于通常的以监控管理为目标的质量体系目标。在体系中,无论是教学管理、质量评价、师资建设还是培养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改革都以提高教师的水平(五个维度:理解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掌握课堂教学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指导学生发展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学生的“三种能力”(知识学习能力、工程应用能力、集成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体系的“双提”目标,既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又把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在我们的质量体系中来。

教学质量体系以“双主”为结构,即以学校为主导、教学院(部)为主体的结构。学校在质量体系中起主导的作用,学校通过教务处、教学质量办公室等职能部门,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理念、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导各教学院(部)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人才培养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推行教学改革、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学校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保障教学活动的开展。各教学院(部)则对教学质量的保障中起主体的作用,教学院长(主任)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教学副院长(主任)是教学质量的直接责任人,对教学环节和教学资源建设进行质量把关。实现教学理念与目标、任务与责任、宏观要求与微观责任的有机结合。

教学质量体系实行“双线”运行,以教务处负责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过程管理为一条线,在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学质量;以教学质量办公室负责建立教学质量标准、进行教学评估与评价为一条线,对教学质量进行准确评估、评价。两条线同时运行,交互运行,及时改进,形成了全人员参与、全过程保证、全方位监控的教学质量体系及有效的运行。

教学质量体系构成了“双环”系统,即两个闭环系统,对教学质量实行持续地改进。一个是以教学院(部)为执行与改进部门的质量主体闭环系统:从专业培养方案→教学院(部)→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 质量评估评价→教学院(部)→教学过程所形成的闭环系统,在这个闭环中,各教学院、各专业的教学质量问题可以得到及时、持续的改进;另一个系统是以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为执行与改进单位的质量主导闭环系统: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务处、教学质量办公室→专业培养方案→教学院(部)→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质量评估评价→教务处、教学质量办公室所形成的闭环系统,在这个闭环中,全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指导、保障和提升“双环”系统保证了教学质量系统的可控、可靠,能够从宏观、微观的维度及时的发现、纠正、控制教学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使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一致,提高了教学质量体系保障的有效度。

五、结论

由于我们构建了有效的教学质量体系,保障了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毕业生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好评与欢迎,近三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2.20%、92.55%和、92.05%,高于省属非“211”本科院校,学校多次被评为湖北省就业先进单位。学生考研率分别14.2%、18.3%、16.5%,高出省属非“211”高校5个百分点以上,麦可思公司评价报告显示,2014、2015 届学生毕业一年后,“正在读研和留学”的比例分别为18.5%、16.6%,2015届高于省属非“211”高校(12.3%)高4.3 个百分点,表明了学生毕业后持续学习能力在增强。麦可思公司评价报告显示,近三届毕业生对教学的满意度评价分别为75%、78%、79%,呈上升趋势。

2016年11月,我们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受到了审核评估专家组的肯定,认为学校办学定位清晰明确、特色鲜明、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明显,表明学校已经初步形成了理念先进、结构合理、运行有序、监控有效、持续改进的较为完善的本科教学质量体系,保证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