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验交流 > 人才培养 > 正文

以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中心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来源: | 发布日期:2018-11-02 审核人: 编辑:刘凯】

1、意义

近几年,随着研究生规模的增长,研究生的生源结构和类型在发生变化,我院与计算机技术专业相关但有较大差距的生源逐年增多、社会生源逐年增多,工程硕士和专业硕士的比例逐年增加。还有,工程和专业硕士半年的生产实习主要由“导师”安排,如何保证生产实习对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的效果,这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国内各大高校的课程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对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着力不足。这造成:课程学习以后的研究生难于适应实习企业的要求而不能参与本专业企业的实习实践活动。面对这些难题,我们只有改变目前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研究生的生源特点,使研究生在我们培养下既获得科研能力又能成为本专业的优秀人才,这就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我们提出以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中心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该改革与实践可以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共赢”,其意义表现在:研究生是培养模式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数计学院的研究生培养上新台阶。培养模式的改革将成为数计学院的“新名片”推动数计学院的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各项工作。企业寻找到所需要的人才。

2、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的主要内容

本改革与实践以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中心,其主要研究内容为:

(1)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不断完善和优化

优化后的培养方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又要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在实习中的作用。首先,课程体系要突出“三大类课程”的作用,实践教学环节要突出生产实习的作用;其次,以“项目驱动式”教学为主导确定“三大类课程”教学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发挥在专业技能培养中整体的作用。

(2)对“三大类课程”,选拔和培养师资队伍,确定和执行教学管理办法

选拔实践经验丰富和实践能力强的“三大类课程”教师,形成课程体系团队,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形成稳定团队。好的课程体系需要有严格的教学制度加以管理和执行,因此,第一,设计合理、有效的“三大类课程”教学管理办法;第二,在教学过程中,管理办法进行全程追踪、全程管理、全程监控。

(3)“项目驱动式”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探索

“三大类课程”以训练专业技能为目的,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是最佳选择。这类课程全程在实验室中进行,以软件程序开发完成项目为教学主线,将理论知识快速、直接用于实践中,在实际操作中快速解决理论问题、快速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

(4)校企合作式实践类教学课程的探索

校外导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通过课堂直接传授实际应用中需要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可以更好地完成“理论、实践、企业”的衔接。

(5)依托省级研究生工作站作为实习基地,大力培养技术型人才

省级研究生工作站这个平台为学生提供了高标准的实习场所,省级研究生工作站的技术总监和项目经理作为校外导师,学生按照“双师”培养模式进入校外导师的企业进行培养。

(6)强化和规范“双师”培养模式

校外导师要安排学生合适的实习技术岗位;要培养学生具备IT企业必备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同时,校外导师可以决定学生的实习成绩,并给予学分;可以参与和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学生的毕业论文第二指导教师为校外导师等等。

(7)完善校外导师的选拔、聘用和管理工作

数计学院以省级研究生工作站为主选拔和聘用校外导师。校外导师与学生的选择过程采用“双向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校外导师;校外导师根据学生的现有能力和专业对口情况选择学生。校外导师带学生人数不超过6人为宜。学生选定校外导师后,学院加强校外导师的管理工作,研一学生在校的课程学习期间,校外导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和企业的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术;研二及以后的学生主要在校外导师指导下进行项目开发,并完成毕业论文。


3、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的具体做法

为了实现改革与实践的研究内容,我采用了以下主要方法,如图2所示:

(1)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为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证

(2)重点打造“三大类课程”的教学体系,为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具体措施包括:选拔和培养相应的教师;确定和执行教学管理办法;探索“项目驱动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探索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式实践类教学课程等。

(3)重点打造基于省级研究生工作站的“双师”培养模式,为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广阔的舞台。具体措施包括:作为实习基地,依托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培养技术型人才;规范“双师”培养模式;完善校外导师的选拔、聘用和管理工作等。


数计学院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的具体做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培养方案上形成了培养专业技术能力的课程体系。借助学校修订2015年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东风,对2015年的数计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正式确定了以“三大类课程”(Java系列、C系列、Matlab)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明确要求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对2015级的学生进行了详细讲解,并提出了相关的学习要求(每个学生每门课程独立完成一个项目)。

(2)学院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准备师资条件。从2015级研究生的培养开始,在全院范围内精心挑选了3位老师:蒋祖国(拥有多项专利和多家公司)老师负责Java系列、董正言(具有丰富的项目设计和管理经验)老师负责C系列、曾山(具有我院最强的科研实力)老师负责Matlab。学院对这“三大类课程”的老师提前半年采取集体备课,集体确定教学内容的方式进行准备;正式授课期间,学院全程参与,及时疏导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下一步,对学生成绩进行严格把关。

(3)学院全力建设研究生工作站。学院2014年和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校级研究生工作站;2015年和武汉佰钧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成立了省级研究生工作站。这些工作站为研究生提供了充足和优良的实习环境。

(4)学院全力推进研究生的“双师”培养工作。学院在佰钧成公司中遴选了一批优秀的校外导师,对2015级研究生全面进行“双师”培养,双导师提前介入指导。

4、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在于:

(1)从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两个方面,改革现有研究生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解决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问题。

(2)从学院层面上,保障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的结合和专业素养的培养。通过“双师制”的实践和省级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设解决了学生适应企业和社会能力的问题,并解决了提升学生的实用专业技能和培养专业素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