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验交流 > 创新创业 > 正文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双创工作纪实

【来源: | 发布日期:2018-05-04 审核人: 编辑:刘凯】

一、统一思想认识,创新“双创”教育理念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人创新”的战略,要求造就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武生院以此为指导,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思想大讨论”、“我为创新创业教育献一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需求调研”和“创新创业应知应会基本知识”等15场专题培训。全校教师深刻认识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综合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意识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两张皮”、与社会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实践体验平台不足等问题。为此,学校制定出台了《武生院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使“双创”理念在全体师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围绕办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创建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的“三全”(“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双创”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形成了“自强自立、创新创业”的“双自双创”教育文化品牌,有力推动了学校“双创教育”发展。

二、推进“五大”结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遵循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及创新创业教育规律,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投入资金50余万元,组织30多个专业调研组,深入省内外行业企业调研,发放调查文件1000多份。先后组织3轮研讨会,两次邀请校外专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审,组织校内专家组对34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逐一进行会审。在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设置了必修课、选修课、普识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要求每名学生修满3个学分。

2.完善培养课程体系

成立“双创教育”普适教育教研室、“双创教育”实践教育教研室,实行“1.5+1+1.5普适教育、提高教育、精英教育”三段培养。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适教育段,设立创业基础、政策信息、法律常识、人文素养、电子商务等五大基础课程模块。面向提高教育段的学生,设立创业管理、创业法律、财务管理、电子商务高级等四大课程模块。面向精英段的学生建立双创训练、实践体验为主的精英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立项建设25门校级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类课程,组织百余名教师编写《大学生创业导航》普适教材,开发了一批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其中8门获批省级立项。

3.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学校连续两年开展了以 “双创+课堂”、“互联网+课堂”“专业+兴趣”“讲好教科书中创新创业故事”为主题的 “精彩一课”大比武讲课竞赛,有力推进了“双创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融合,促进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实施“大班教学+小班研讨”个性化教学,形成了“创新教学方法,打造活力课堂”的良好氛围,课堂教学水平与质量显著提高。

(二)促进实践体验平台建设与专业实践条件改善相结合

1.打造创业实践基地,总投资3000万元。建成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两园一区”即“晨光创业园”、“长河筑梦创客园”和创业教学区。长河筑梦众创空间获批湖北省“众创空间”、武汉市首批众创空间。现入驻两园创业团队90个,注册企业53家。

2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投入2800万元。建成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实践教学用房。投入1000万元,对全校计算机、投影仪、网络等教学辅助设备进行了更新。同时大幅提高实践教学教师待遇。

3建好专业教育教学实践平台,投资1200万元。建成机电工程、建筑工程、软件工程、食品工程等一批实践教育中心。投资1000万元建成钱学森纪念馆(三期工程)、梦江南国学馆、青春护航学院、电商学院等一批以素质拓展教育为主的实践教学配套设施。

4搭建科研实践育人平台,投资1000万元。建立了应用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病毒载体(基因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学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武汉武生院科技园孵化器等一批科研实践育人平台。

5投资1000万元,建成150余亩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大学生现代农业创业园——“长河基地”。

(三)促进教师能力提升与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相结合

1.构建常态化培训机制

成立了培训处(教师发展中心)。2015年以来,学校探索建起了“校 -院系-教研室-个人”四级培训体系。不论内训还是外培都要有台账记录,严格纳入院系的目标责任制考核、纳入教师年终绩效考核。组建了100人有专业特长的内训师队伍,形成了校内外、线上下相结合的立体混合式培训模式和“一周一自训,一月一通报,一学期一集训,一年一评比”的工作机制。

2.开展教学信息化技能培训

三年来,培训处(教师发展中心)围绕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专业技术技能、翻转课堂、慕课学习、微课制作技术、多媒体技能、新教师教学技能等开展培训。结合暑期有效教学技能集训以及同伴教学及微助教应用工作坊,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工作坊和教学诊断等各类教学技能和教学实践培训活动,全校共开展教师实践能力专项培训271场,培训6347人次,其中在企业进行生产工艺培训共430人,50多人深入企业挂职锻炼一个月以上。这些培训活动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互联网+”教育理念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能力,催生了建筑学院的 “陶课堂”教学一体微信公众号,外国语学院全国微课比赛获一、二、三等奖各一项。有155名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证,168人被学校认定为“双师双能型”教师。

3.引培并举

学校现有专职“双创”教师12人,全部参加了SYB、大学生创业课程教师、创业咨询师专项培训。还从重点大学、上市企业、风投公司等单位聘请著名学者、企业家、国家级及省级创业培训师、创业成功校友等共74人为兼职“双创”导师,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创”教师队伍。

(四)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打造“长河杯”品牌大赛

从2015年始,举办“长河杯”创新创业大赛。每年春季举办“长河—阳春杯”、秋季举办“长河—金秋杯”大赛,其特点是师生同台竞技,在校生与校友同台PK,在校师生、校友参赛项目达1800余项,活动与奖励资金超过200万元。开展了创业沙龙、路演、项目招标以及“我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献一策”等系列活动;承办了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武汉分会场“新洲•青桐汇”、湖北高校创业沙龙以及市属高校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多项赛事。各院系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展建筑模型、广告艺术、信息技术、实验技能等创新创意专题竞赛活动。营造出“周周有沙龙、月月有路演、季季有招标、年年有大赛”的浓厚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有力推动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三年来全校300多师生参加全国、省、市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活动,获奖146项,真正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效果。

2.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

遴选6000名在校大学生,开展创客种苗、青桐创客、常青藤创客递进培育。构建“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体系,近三年有51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国家(省)级立项;刘维平同学“实验家APP”于2016年获天使投资100万元。园林系2016届学生陈恒参与园林系教师袁飞荣博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结合自己在武汉佳阳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技术服务经历,撰写的论文《武汉市佳阳生态葡萄园避雨栽培管理技术》获批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湖北省知识产权局公布的2016年1-12月发明专利申请排名中,我校申请44件排名第21位。唐义龙、张培文、夏寅辉学生创业典型分别进入团中央寻访创业英雄年度100强,受到社会好评。

(五)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相结合

1.校企合作实现互惠双赢

学校将“双创教育”与“双百工程”(即“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谋合作;百名企业高管(工程师)进校园、上讲台”)紧密结合,先后聘请了九州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宝林、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董事长刘勤强、武汉市仟吉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陆伟等企业家为校外创业导师。他们用自己创新创业的实践体会,成功与失败的经营经验与教训,走过的曲折道路,为学生讲创业课,效果很好。几年来,学校有100多名教授、博士长期带领创业的学生,活跃在新洲的田间地头,工厂企业,提供了96项可应用的技术、项目和服务。100多名企业家、工程师、高管进校园上讲台,为学生讲授实践课程、作专题报告、指导创业项目等。

2.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

以“双百工程”为依托,针对新洲阳逻经济发展需求,学校先后与光谷生物城、阳逻经济开发区以及九州通集团等百余家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基地130余个。与校办企业共建了“三农学院”、“长河产学研用基地”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其中,与九州通集团共建的“药学实践教育基地”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与阳逻经济开发区共建的“武汉阳逻经济开发区实习实训基地”获批“湖北省实习实训基地”,“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实习实训基地”获批“湖北省实习实训基地”,优化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体系,提升了校企育人合力。

3.与校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依托校友企业家俱乐部平台,学校与校友企业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深度校企合作。每个专业均邀请校友返校做创业辅导报告,为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支持与帮助;整合校友资源,开展“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今年1月21日,学校在海南召开了服务三农“优秀校友企业家”表彰大会,11名在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精准扶贫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做出的特别贡献的“优秀校友企业家”分别获得“希望田野”杰出成就奖、“扶贫攻坚”奉献奖、“农创之星”励志奖等荣誉。近三年受国家和省表彰的我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先进典型15人。2015年毕业学生张培文、罗章雄创业企业登上首批湖北“青创板”。

三、健全管理体制,优化“双创”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一)优化工作机制,强化组织保障

2012年,学校在湖北省属高校中率先成立实体化运作的创业学院。2015年,重新调整了创业学院领导机构,由校长担任创业学院院长,设有“两办两部一中心”(即办公室、长河筑梦众创空间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实践部、教务部、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家成长研究中心)等机构。形成了校长负责,教务处、创业学院主抓,学工处、招就处、团委、培训处等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创业学院有4000平方米独立的办公场所。2016年,学校投入双创工作专项经费600多万元。引入银行、保险以及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机构进校园,搭建了金融服务平台;引入工商、税务、专利、法律等机构,建起了双创公共服务平台。各院(系)还相应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工作小组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

(二)优化考评机制,将“双创教育”制度化、常态化

实施“双创教育”四进,即“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学计划、进学分体系、进教学考核体系”。出台《教育教学改革、转型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将“双创教育” 改革成效纳入院系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和教师业绩考中,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对“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好的单位和教师给予奖励。2015年年终奖励30万元, 2016 年奖励40万元, 2016年学校拿出100万元集中奖励在“双创”教育中做出贡献的教学单位和老师。对“双创教育”表现突出的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低职高聘、评优评先中给予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