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理学院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打造包括“五个一”的保障体系、“通识+嵌入+专门”的人才培养体系、“创业苗圃+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园”三级联动的实践平台体系等“三大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独具地方高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和社会效应。
一、优化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
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学校突出“意识引导、观念转变、素质提升、平台搭建、氛围营造”等特点,围绕“五个一”工程,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形成了“统一领导、开放合作、全员参与、高效运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局面,。
一个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挂帅担任组长,统筹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各有关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各二级学院院长为小组成员,把创新创业工作真正做成“一把手”工程。
一个创新创业教育学院。2016年5月,学校整合校内资源,组建成立湖北文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作为组织和管理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机构,统筹推进全校创新创业工作,面向全体在校师生开展服务。学院建立起一套包括专任教师、校内兼职教师和校外创业导师的队伍。专任教师五人,教授一人,副教授三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两人。校内兼职教师22人,校外创业导师30人,其中SYB培训讲师14名。经过一年的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建设成为一个面向全校的集课程教学、创新训练、创业训练与创业实践于一体的全链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
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学校自2008年就开始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目前已经形成了互联网创业园、文化创意创业园、科技创新创业园等三个专业性创业园区,面积近6000平方米,孵化团队50多个。
一张创业地图。学校发布湖北文理学院创业地图,校内外各类创业资源用地图形式直观展示,不管是找项目、组团队、找投资,还是宣传活动、举办路演,师生创业能够不再毫无头绪地寻找,通过创业地图精准导航,可以链接校内全部创业资源,实现一图导览、全校覆盖,学生可以高效的联系到自己所需要的服务。
一套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学校利用自己的学科专业优势,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立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引入法律诊所、财务管理等专业社团进创业园,做到“每月有路演,每周有活动,每日有咨询”。2016年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被为“湖北省优秀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
二、构筑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围绕创新创业的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推出多项具体改革举措,创设了一个集课程教学、创新训练、创业训练与创新创业实践为一体的全链条创新创业人才发现和培养教育,构筑地方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将创业创新教育与教师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相结合,与行业企业相结合,与专业教育、职业规划、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相结合,不断完善创业创新教育体系,增强学生创业就业能力。
(一)实施通识型的创新创业启蒙教育
探索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知识产权教育“三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学校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与知识产权素养的提升有计划、有目的全面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增加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内容,与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特色课程体系,在“创新、创业、知识产权”知识体系之间架设起互通互融的桥梁,实现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知识产权教育“三位一体、三育融合”教学模式。
特色课程体系
创新教育:在全国高校率先开设了创新教育系列课程,以《实用发明学》、《创造性思维与方法》、《TRIZ创新方法学》等系列课程为依托,从创造技法的传授、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人格力量的塑造等方面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业教育:向全校开设通识教育必修课《创业基础》,全面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制定课程理论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方案与育人大纲。开发建设包括创新思维、社会责任、创业精神、创业技能、产业前沿等九个模块的创业课程体系。
知识产权教育:开设《创新与知识产权》、《发明与专利》、《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实务》等系列课程,从知识产权知识普及、法律意识提升、信息知识应用、创新成果的商业价值评估等环节,构建符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要求的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课程结构。
我校申报的《创造性思维与方法》、《创新•创业•知识产权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研讨班》获教育部“2016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创新创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项目获批为2016年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人才培养项目。目前正在开发《创新创业与知识产权》慕课。
知识产权课外创新实践班。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发明创造与专利”“知识产权实务”等课外创新实践班,组建“创新与知识产权”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等。从科技创新管理、实用创造技法、TRIZ技术创新方法、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创业等实施全方位创新能力培育模式;课外实践中则注重学生在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优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化专利保护意识。其中“知识产权实务”课外创新实践班全程邀请实务部门专家主讲,探索与实务部门联合开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获得湖北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推进项目支持。
湖北省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平台湖北文理学院分站。学校还引入湖北省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平台,丰富了课程资源。在全校学生中以通识教育选修课形式引入湖北省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平台课程,学校负责课程的辅导、作业批改、试卷批阅和成绩管理,让这一平台的运转更有序。学生选课踊跃,达到1200人次。
学校非常注重对学生精神层面创新创业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培养、知识层面知识产权制度的讲授、实践层面知识产权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中国知识产权报第三版以《湖北文理学院:“三位一体”教育播洒知识产权之种》对此进行了深度报道。据湖北省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湖北专利统计快报”数据显示,湖北文理学院2016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名列湖北省高校第9位,在省内同类高校中,我校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处于前列,充分体现了我校师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热情。
(二)实施与专业融合的“嵌入型”教育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将创新创业的理念与方法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适合本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适合自己兴趣的创新创业,这就是嵌入型教学。在各专业选修课程体系中有八个学分的课外创新实践学分,通过修读各类课外创新实践班、SYB创业培训班、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及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各类创新创业训练获得。学校开设《结构模型设计创新训练》、《计算机程序设计创新实践训练班》、《电子设计创新训练》》、《机械设计创新训练》、《发明与创造训练》、《阿里巴巴跨境电商实训课》等24个班,有1718名学生修读。通过与阿里巴巴等公司的深入合作,将成熟的企业实务操作训练课程引入我校。
(三)实施“专业型”的创业管理双学位教育
2017年,学校依托市场营销专业开设了首届创业管理方向双学位班,针对有创业热情的非管理类本科生开设,对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梦想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通过“专业型”创业管理教育,提升这部分学生的实际创新创业技能,培养其创办企业的具体能力,系统向学生传授中小企业的各种知识,提升学生规避创业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
创业管理双学位旨在让学生在掌握本科第一学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了解管理知识,提升创业能力,体验创业过程,让潜在的创业者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创业机会。在教学方式、课程体系等方面,强调教学的互动性及模拟性,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并争取学校及各方力量的协助,使学生零距离接触创业过程。目前第一期有36名学生修读。
目前,学校正在论证开设电子商务(创业方向)本科专业,以深入推进创新创业专门人才培养。
三、搭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政府、企业、学校三元协同,政府主导、学院主体、行业企业参与,通过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构筑一个从“创业苗圃——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园”三级联动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1.创业苗圃
学校在二号教学楼近两千平米打造了一个培训辅导型的众创空间——湖北文理学院“云创意”创客空间,拥有近两百个工位,创业咖啡、路演厅、活动室、实验室等配套设施齐全,组建了社会创新、云创意、智微园、电子创新和“互联网+”等多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云创意”创客空间作为创业苗圃区,以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科研课题为载体,产学研结合,以实实在在的创业项目对学生进行实战训练,再辅以创业导师辅导、知识产权服务等等,孵化出优秀项目进入学校大学生创业园。“云创意”创客空间2017年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2017年度入选省知识产权双创服务基地。
2.大学生创业园
学校建设了电子商务创业园、文化创意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等三个校内大学生创业园,基地总面积达6000多平米,现入住大学生团队85个。先后投入近200万元对创业园区的的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园区服务功能。加强大学生创业沙龙活动室、专用培训教室、创业咖啡屋、创业导师工作室等公共服务场地建设。并成立校内外创新创业服务团队,全程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创业项目论证、业务咨询和决策参考服务。
3、科技园
学校正在东津新区建设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科技园,同时学校分别在高新区科技创业中心、襄城区科技创业中心、汉江创新创业产业园和建设路21号文化创意产业园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可以直接输送学校大学生创业园孵化毕业的学生团队。一批批优秀创业学子从隆中走出,在襄阳乃至全国各地创新创业,涌现出2016年全国创业榜样人物王宇、2016年大学生创业英雄孙华、2017年“长江学子”创新奖梅焕等典型。
湖北文理学院正通过构筑包括“五个一”的保障体系、“通识+嵌入+专门”的人才培养体系、“创业苗圃+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园”三级联动的实践平台体系等“三大体系”,推动知识产权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让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与创新创业的精神和文化一起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和骨子里,培养出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更好地为区域地方经济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