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合作育人走出行业背景高校的特色之路——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为例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诞生于原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伴东风成长,与中国的汽车产业同步发展。立足东风,是学校得天独厚的办学优势;根植汽车产业,是学校服务面向的办学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坚持特色化发展,能否办成功,在于找准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为此学校发挥依托行业的办学优势,坚持和不断深化合作育人,走过了44年的合作育人之路,并继续坚持走下去,向汽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迈进!
(一)立足东风,合作育人之路越走越宽
学校依托东风汽车公司大工程背景,坚持走产学合作教育之路,把培养应用型人才放在首位,经历了“艰苦创业期——改革成长期——开放发展期”三个阶段。
诞生于1972年的二汽职工大学,最初办学条件艰苦,师资缺乏,主要依靠企业场地和技术管理人员办学,以现场授课为主培养在职职工,即“以现场学为主”。
198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后,学校积极开展“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产学合作”试点,成为全国首批28所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院校之一,创立了“3+2”“4+1”“3.5+0.5”的人才培养模式。1997年我校的“产学合作、培养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课题经教育部批准为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项目。2001年教育部确定我院为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示范基地。这一段艰苦创业的岁月,奠定了学校产学合作育人、校企合作发展的基础。
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进入规模大众化教育阶段,学校坚持“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理念,研究和部署学科建设的发展战略,提出并建成了以汽车产业链带动学科专业群的独特的学科专业体系,创造性地提出并实践“一个定位+一个链条+一个背景+一个平台+一个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即面向生产和管理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定位;围绕汽车产业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依托(东风)大工程背景,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建工程实践基地平台,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实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五个一”合作育人模式标志着我校进入“产学研一体、校企协同发展”的改革成长阶段。
40年来,学校植根汽车产业,坚持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以“合作•共建•共享•共赢”为目标,学校发展经历了“依靠企业办学——校企联合办学——政校企合作办学”的协同共建三个时期,人才培养经历了“现场学——产学——产学研”三个发展模式,逐渐形成教育理念先进、培养方案科学、教学运行有序、政策保障有力的“产学研一体、政校企协同、课内外并重”的合作育人机制,很好地满足了地方经济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孜孜不辍,构建长效合作育人机制
从首任院长孟少农起,学校的创业者们克服了交通不便、师资短缺、校园条件艰苦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创下了学校的基业,并与东风汽车公司结下了血浓于水的纽带关系。鲜明的优势成为学校走特色化之路的坚实基础,为了将传统特色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优势,更好地实现行业性高校转型发展,学校进一步拓展了“五个一”育人机制的内涵,形成新的“五个一”育人长效机制,即建立政校企合作协同工作机制、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建共享机制、校企深度参与的人才培养协同共育机制、校内外优质实习实训基地和服务行业与社会的科研平台共管共用机制、基于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育人机制。
政校企合作协同工作机制学校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政校企协同构建了“学校•部门•学院”三级交流工作机制。即学校高层对接企、事业总部及其各大板块,围绕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和协同创新中心等职能部门及时跟进对接企、事业单位业务部门形成具体合作方案;二级学院组织教师团队对接“专业厂、车间、班组”,开展共建、共研和育人工作。基于交流、互访、合作的三级协同创新工作机制有效拓展了政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学校持续开展“湖北汽院服务东风行、服务地方行”活动,融入国家及地方经济体系,参与制定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如鄂西北商用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创新规划、十堰市科技发展规划、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等),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和20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产学研战略联盟。
“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建共享机制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需要优秀的师资队伍作保证,学校坚持“外引内培、汇聚人才”,高度重视“有工程背景”的“双师”型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学校聘用的180多名兼职教授身处企业一线,熟悉工艺流程,工程经验丰富,他们承担各类教学任务,深受学生和老师欢迎。其中杜孔明、王强和周旺生三位企业家获评为省级“产业教授”,成为兼职教授的典范。校内教师通过到企业实践,开拓了学校与企业之间人才与知识双向迁移的新渠道。
校企深度参与的人才培养协同共育机制学校组建了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校友会等机构,积极吸纳政府代表、企业专家、杰出校友、社会知名人士共同参与,共商学校办学定位、发展战略,共议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共建教育和科研基地,共同培养人才。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紧密对接汽车全产业链的专业布局;开设“东风讲坛”、“明德论坛”和“道德讲堂”,邀请来自各界的专家学者讲述经典、传播学术前沿;实践教学项目积极引入企业实战课题,70%以上毕业设计选题来自于工程实际;与神龙汽车公司、吉利汽车公司、武汉东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东风猛士等企业开展人才定向培养;与东风精密铸造、通用铸锻、活塞轴瓦等零部件企业联合开展“企业工程实训项目”,为协同育人改革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思路。东风奖学金和孟少农奖学金等各种来自企业的奖学金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激励和支持。
基地平台共管共用机制人才培养基地是合作育人的重要载体,学校始终坚持“以合作为基础,以共建求发展,以发展育成果,以成果求共赢”的“共建•共管•共用”基地建设发展理念,确定了“12345”的基地建设思路:即以一个示范中心(国家级汽车产业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两个体系建设(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三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四个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相结合)为根本,五个平台建设(工程实训平台、专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平台、校外实习平台和科技研发平台)为基础,成功建成一批具有汽车工程特色开放共享型的优质实践教学和科研服务基地。这些基地平台由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在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强化“研•教•学”融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实践多方育人机制为积极探索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新机制、新方法,学校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全面推行“三个引领”,实现“校园处处是培养和课堂内外皆教育”的目标。即以三大论坛引领学生价值观塑造;以科技创新竞赛引领学风、校风建设;以社团活动引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实现素质全面提升。通过“三个引领”真正体现“课内外并重”的育人理念。开设“东风讲坛”、“明德论坛”和“道德讲堂”,专家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造诣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提出“以赛促学、以研促教、教学相长”的理念,搭建“智能汽车”、“节能车”和“方程式赛车”为代表的系列赛事平台,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组建以培养品德为引领的志愿者协会等公益类社团、以强壮体魄和培养毅力为引领的体育社团、以培养美育欣赏能力为引领的书法、舞蹈等艺术类社团,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为引领的科技类社团。精彩纷呈的第二课堂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弥补了第一课堂的不足,培养大学生在新时代具有终生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多头并进,学校合作育人结硕果
行业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如何发挥自己熟悉行业、了解
行业的优势,以战略的眼光研究行业科技长远发展,大力提高科技
实力,以开拓创新的精神为行业科技进步服务,同时提升自己的科
技实力和水平,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值得认真思考。
学校将专业链紧密对接产业链,形成了清晰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模式,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实践中,形成了“政校企协同、产学研一体、课内外并重”的合作育人模式机制,获得全校师生和社会的普遍认同。教育部简报〔2011〕第152期专栏宣传《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湖北教育简报刊登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围绕汽车产业转型校企共建学科专业的有关报道,受到时任省委副书记、省总工会主席张昌尔同志的高度肯定和重视。“政校企协同、产学研一体、课内外并重”的合作育人特色提升了我校大学生的自信、自豪,以及对学校的认同感。企业高度评价我校毕业生“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学校毕业生有半数之多工作在全国各大汽车企业,仅在东风汽车公司就有500多人成为高管和高级技术人员,毕业生工程意识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协议就业率连续多年居省属高校前列。就业的行业、地区分布充分体现了为汽车产业和地方经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被誉为“汽车工程师的摇篮”。
行业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依托行业优势,以战略的眼光研究行业科技长远发展,大力提高科技实力,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行业进步服务,同时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为此我校未来将继续加强集成创新,注重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提升科研实力;进一步创新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从适应性合作向适应性与导向性相结合、以导向性合作为重点转变,精心培养更多行业亟需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