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应用型转型发展本科院校,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融入地方”办学理念,以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导向,努力培养地方急需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取得了一些成效。学校2015年获批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6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4月获批湖北省首批“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7月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之所以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关键在于紧紧把握了应用型办学定位,长期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之路,不遗余力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赢得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和学生的认可。以下是我校的一些做法:
一、构建校内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大平台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产教融合发展。走开放融合、改革创新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道路,推动职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据此,我校以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导向,初步构建了立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平台体系,为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教师转型营造了良好的实践教学与创新实践环境。
一是打造了永春里学院、中华美食城、长河垂钓园、国医馆等校内“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平台。其中,作为旅游管理类、新申报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食品类、园林类、生物类等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实习基地的学养结合新型养老基地--永春里学院,是一个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理念,作为一种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形式,凝聚退休高级知识分子、高级干部、高级管理者,开展符合其生理和心理特征相关学习、活动的一种新型养老基地。该学院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为总部基地,并在利川建设“山乡田园牧歌”的夏季旅居疗养基地及海南新建冬季旅居疗养基地,打造学养结合、健康快乐的新型康养新业态。学生通过在永春里学院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如参与永春里学院的保健品制作、养生美食及营养膳食制作等完成相关课程实习;参与老人全程护理对潜在的健康问题作出预测,推荐进行相关医学检验和诊断,完成部分专业实习,在永春里全方位服务和管理工作中,学习并掌握当代养老机构的运作模式、管理机制、服务技能等。在以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思路下,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平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是打造校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平台。“十三五期间”学校投资1200万,建成150余亩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长河基地大学生现代农业创业示范园。为了更好的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平台体系建设,学校成立了由学校理事长、校委会主任担任组长的“武生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平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重大项目的平台建设、重大项目的实施。
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对于地方本科转型高校而言,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实现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选择,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是推动校地、校企深度合作,大力推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路径,以“双百工程”为抓手(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谋合作;百名企业高管、工程师进校园、上讲台),构建了校企互为“三基”互补双赢的合作机制(学校将企业建成实习基地、研究基地、就业基地,企业将学校建成员工培训基地、联合研发基地、人才供给基地)良好格局。
学校要求每个专业至少与1家地方龙头企业、科技含量高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校长李友清多次亲自带队赴联想(武汉)有限公司等龙头、领军企业进行考察调研。2017年,学校新增校企合作单位16家,截止目前,包括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豪国际集团等共153家合作单位,对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稳定性、有特色的优秀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评选、认定。
二是学校通过开放办学,积极拓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合作教育的途径。学校目前35个招生本科专业都组建了由院系负责人、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及行业、企业专家、杰出校友代表等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2017年暑期在修订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各院(系)外出企业、行业进行调研,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善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真正做到了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充分体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行业性,需求性,差异性,优势性,构建了校企互为“三基”的良好格局。
三、相关思考与建议
2015年《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高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这一方面指明了转型高校办学的思路 ;另一方面意味着着这一任务的艰巨性。我校在实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实践中也遇到不少困难与问题:
一是校地、校企合作共建缺少主导者,各级部门及行业企业教育责任不明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配套措施和工作机制不完善,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学校多属于主动,企业多处于被动状态。
二是由于政府在校企合作、产学研用结合上的政策多停留在宏观层面,而在具体问题中缺少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持。
建议:
一是出台《关于深化普通高校校地校企合作的意见》,建立校地校企合作平台,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部门的合作关系,搭建校地对接和信息沟通平台,加快实现产教融合发展。
二是为行业企业参与合作育人提供法律法规和机遇保障。设立产学研用合作专项基金,有效运用产业政策以及项目、资金、税收等扶持手段,调动地方、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强化企业行业合作育人意识和社会责任,实现校、地、企合作育人多赢。
实践证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既是我校今后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更是学校深入推进“双创”教育改革、促进教师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下一步,我校还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力争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这根主线,推动学校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争取为湖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力争早日办成特色鲜明的全国高水平应用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