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理工学院自建校以来,始终与黄石、湖北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连理连枝,同频共振,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战略,突出“绿色、矿冶、智能、虚拟”,提升服务能力,横向拓展空间,创新合作体制机制,闯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应用转型、特色发展之路。
一、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引领发展
湖北理工学院建校42年来,始终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坚持理念先行,提出了“开放办学”、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行业企业“三个面向”、“在服务地方中寻求新的发展,在贡献地方中寻求新的支持”等办学理念。
2014年以来,湖北理工学院更是把精准的办学定位作为转型发展的着力点,面对顶层设计、改革动力、体制机制等突出问题,特别是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湖北“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黄石“工业强市、赶超发展”等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重大战略。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确定了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开放型创新型大学的发展目标,把立足鄂东南,面向湖北,辐射全国,重点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确定为学校的服务面向定位。
湖北理工学院在转型发展的目标指向上,确定了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打造适合应用型大学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应用技术实践能力,通过学校转型发展,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跟踪企业、培养联合企业、建设融合企业、课题来源企业、人才服务企业”的目标。在推进产教融合服务地方上,湖北理工学院确立了全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治理结构,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作出贡献的转型发展任务安排。
二、区域有需求,学校有供给
湖北理工学院对接黄石市、湖北省和长江中游沿江经济带的产业体系,以“绿色、矿冶、智能、虚拟”为纽结点,对接区域发展需求,提高有效供给,明确科研主攻方向,力促科研转型,全力助推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以绿色为动力,助推湖北生态转型。黄石是华中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作为传统的资源型重工业城市,黄石的绿色转型迫在眉睫。湖北理工学院是湖北省最早、也是我国最早开设环境工程高等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在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等学科领域具有悠久的历史、较强的科研实力和省内国内影响力。由湖北理工学院牵头,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工矿企业协同合作共同参与的“矿区重金属污染防治与资源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以“矿区重金属污染防治与资源化”为研究主攻方向,以“水体重金属污染控制与修复”、“矿冶废弃地生态修复与资源化”、“矿区大气中重金属污染来源解析与减排技术”为三个主要研究方向,高校、研究机构和位于黄石的大型企业形成了多重互补的协同优势,形成了“研-学-用”一体化绿色环保链。
学院依托“矿区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矿区重金属污染防治与资源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与研发,提供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咨询服务,建成国家级环境保护技术人员培训基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横向项目100余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5亿多元,培训专业人员5000余人次。
以矿冶为抓手,协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湖北理工学院基于矿冶文化研究上明显的地域优势和学科优势,采取在学科上文理打通、在方法上校内外结合的研究思路,从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对矿冶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以丰厚的文化研究成果推进黄石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彰显高校社会服务功能。依托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助推“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举办了三届矿冶文化论坛,成立了矿冶城市联谊会,建成矿冶文化虚拟博物馆和陈列馆,对古代青铜冶炼过程进行虚拟仿真,有效推动黄石地区矿冶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展示,积极推动“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申报联合国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部、财政部组织的第一批31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度设计研究课题评审中,黄石位列中部10省市总分第一,领先长沙、郑州等省会城市,成为全国6个优秀省市之一,达到了公共文化示范区制度设计国内领先水平;在推进黄石市、大冶市、西藏山南地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华中休闲文化研究中心获批国家级课题,承担全国红色旅游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和推广。
以智能为引领,添彩黄石制造振兴蓝图。湖北理工学院借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大势,贯彻落实国家、湖北省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要求,全面对接黄石制造2025和黄石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服务于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为内涵的黄石制造。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智能型电力电子装置研发推广中心,依托湖北理工学院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和黄石天缘电气工程研究院,一直致力于无接触能量传输系统及信号传输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相关关键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湖北理工学院与湖北三丰智能物流输送装备有限公司签订产品开发合同,共同致力于“无接触供电产品”的开发工作,项目被列为第十届湖北省产学研洽谈会重大签约项目,全面提高了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湖北省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的自主化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缩短了与国外无接触供电技术差距。机械电子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自主研发了汽车驾驶模拟器和1000吨大型数控折弯机模拟设计系统,开发了汽车发动机拆装、汽车控制电路模拟检测、汽车模拟驾驶等高度仿真的教学资源。学院还派驻科技特派员70余人,先后与400多家制造企业签订合作项目600多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近3亿元,为振兴黄石制造添薪添彩。
以虚拟为媒介,推动校企信息化协同创新。湖北理工学院依托湖北省高校“分布式虚拟实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省级“机械电子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矿冶文化研究中心“虚拟博物馆”等平台,在分布式虚拟汽车驾驶平台关键技术、虚拟柔性制造系统、大型数控折弯成形成套设备的虚拟实验研究、矿冶文物和矿冶遗址三维数字化复原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学院与湖北三环锻压设备有限公司在“大型数控折弯成形成套设备的虚拟实验研究”上展开合作,联合构建面向设计、实验、评价的大型折弯成形成套装备的虚拟实验平台,完成了大型折弯成形成套装备的虚拟设计、制造、装配、实验以及折弯成形运动与变形过程的三维动态仿真;与黄石邦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采用虚拟设计平台就自动化立体仓库的自动收货、存货、取货、发货和信息查询等进行虚拟设计,虚拟仿真技术对黄石的产业发展尤其是大型装备制造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创新产教融合机制,横向拓展办学空间
无论历史发生着怎样的变迁,湖北理工学院始终保持着沉着自信、厚实雄劲、开放创新、生生不息的品格和风貌,并随着历史的脉动而不断增添新的精神特质,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展现新的时代风貌。
湖北理工学院重视横向办学空间的拓展,着力推动产教融合“校+”协同育人,深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将学校办在产业园区,将专业办在产业链,在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践中,不断解题,不断破题,不断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2014年,湖北理工学院与国家级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办“宜兴工程学院”,把校园办在产业园区,把专业办在产业链上,创新了校企合作育人模式。2015年,学校抓住国家大力扶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推广应用的机遇,为推进中国北斗技术国际化发展,与武汉光谷北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湖北理工学院光谷北斗国际学院”,为进一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湖北理工学院落实湖北省政府“推进小池省级全面深化改革示范区建设”战略,服务鄂东经济社会发展,与黄梅县政府合作建立“滨江学院”。学院还与鄂东医疗集团和大冶市人民医院合作共建了两个临床学院。
产学合作、优势互补,拓展产教融合空间和领域,促进了学校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通过突破不同单位、领域、体系、体制之间的定位、导向、目标、运行方式、制度政策制约,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湖北理工学院逐步打造了一个资源、信息、技术、知识等自由流动的区域创新网络。
2017年,湖北理工学院与黄石市政府和在黄石市的企业,共建了“黄石湖理环保节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黄石市智能模具产业研究院”、“黄石智能输送装备与机器人产业研究院”、”“黄石市工业旅游与矿冶文化研究中心”、“黄石市继续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培训中心”、“黄石市知识产权培育与成果转化中心”等“三院三中心”。黄石市财政每年将投入700余万元用于“三院三中心”的建设和运行,这又是进一步助推产教深度融合,推进校企广泛合作,更好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
湖北理工学院在东部江苏宜兴、浙江永嘉、西部的贵州仁怀等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在省外,以宜兴工程学院为例,校在园中的办学模式,为产学研深度融合得近水楼台之便。学校利用园区拥有24家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00多家企业研发机构的优势,建立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园区数十家企业与学校开展了产学研合作项目;就地育人模式,使学校成为园区的“人才蓄水池”,吸引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研究生实习基地落户宜兴工程学院,标志着以宜兴工程学院为中心的协同创新环保人才培训基地正式成立;专业群与产业群发展融合,学校与当地产业实现同频共振,学校形成了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主干,给水排水工程、安全工程、环保设备制造、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电气控制及自动化、土木建筑、化学工程、药学、生物工程、材料工程、工程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共同组成的专业群,对接宜兴环科园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工程施工、运营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集群,二者深度融合发展、相得益彰。宜兴工程学院的成立,首创中部地方高校支持、服务东部先进产业集群模式,在第二届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推进会上,这个举措被认为“是中国宜兴环保工业园最近五年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新华社、中国环境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对湖北理工学院转型发展推进产教融合进行了专题报道。
湖北理工学院通过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产教融合,有效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建设,提升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我校毕业生研究生考取率连年攀升,高于本省非“211”高校平均水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毕业生人均月收入远高于全国和全省非“211”本科院校平均水平,就业工作多次被评为湖北省先进集体。2015 年和2016年,学生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湖北赛区银奖,2017年获得湖北赛区金奖。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被湖北省政府评定为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被省教育厅认定为首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被省人社厅认定为首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被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评为首批“湖北省优秀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2017年,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并纳入国家级企业孵化器管理体系。
产教融合,转型发展,拓宽了湖北理工学院服务地方发展的前行之路。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作为“湖北省应用型高等学校联盟”首任轮值主席单位的湖北理工学院,必定在新的实践中,全力争创“双一流”,推进内涵式发展,在推进新时代发展更高的层面,更高的高度,进一步彰显高校服务社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